Notion为什么能让我放弃手帐
自我管理,记录,自省,用意识控制生活,而非本能
今天在逛今日热榜的时候,看到了一篇知乎的文章“我的最后一款笔记应用-Notion”,是种草notion的。
一两年前notion刚火的时候,因为被其极简可爱的颜值吸引,我试用过一次,那时候我已经是“有道云笔记”的深度用户了,备份类、笔记类、小应用类、电子书类、代码类全都放在有道云笔记上,开了年会员加持,容量大、网速稳定、体验感功能性都没有缺陷,觉得notion仅仅适合做笔记、做管理,并不适合我从有道云笔记转型,而且刚刚起步的产品,还有这很多细节上体验不好的地方。
直到今天,notion这款应用又重新进入我的视野,我被吸引了。
原因是,近两年来,我一直在尝试用手帐的方式去做自我管理:每年都要换本子,重新set up年目标、年总结、影单、书单、学习路径、愿望清单、资产、习惯、体重等等的追踪记录,每个月也要做set up的工作,包括月封面、月历、周历、每日记录......
即使中间我从普通手帐,转型到了最简洁的Bullet Journal,差别也仅仅是风格变成了极简,不需要花哨的涂涂画画,但也需要耗时耗精力的精心维护,花了很多时间在重复的工作:重复的画track表格、画年历月历、每年新建一些需要长期维护的项目(例如愿望清单、书单影单都不适合以年为维度记录,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些是需要以人生为维度去记录积累的),还需要每天带着一堆文具和厚厚的一个本子。
低效、冗余、耗精力这些弊端都一直是我的心头草,仅仅是靠着对手帐的兴趣才维持了两年时间。
两年后再接触到notion,又有了新的体验,这两年notion团队做出了卓越的努力,不断的优化更新,让当初新露头角毛毛糙糙的notion,在用户体验上有了华丽变身,更细致,更贴近用户,客户端也全端兼容了。
当然,对于我来说,notion的亮点不光在于颜值和用户体验,更重要的,是它的“模块化”的思想,设计新颖又实用的“数据库”模式,文档(Notion Page)之间的灵活链接,以及对markdown的友好支持。
模块化思想,把整个文档拆分成“块”(block),可以随意拖动排版,所有“块”都支持30多种媒体类型,包括文字、标题、多种list、文档链接(Notion Page)、团队成员、日期/提醒、图片视频、地图、Github Gist片段、数据库链接等等,这些特性让Notion既灵活又功能丰富。
数据库模式,可以在一张数据表上保留所有数据记录。以表格、看板、画廊、日历等视图展现,一次创建,多处引用。例如创建一张待办事项表,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引用数据表+新增视图+筛选,展现出“今日待办事项、团队协作看板、待办日历”等视图。例如创建一张财务收支表,可以展现出“年收入支出、月收入支出、支出类别占比”等视图,这些特性让Notion既高效又细致入微。举个栗子:以下的三张表其实都是同一张数据源。
页面之间的灵活链接,使Notion跳出了“以文件夹格式逐层管理“的固定模式,用户完全可以创建一张灵活排布的目录Page,任意设计分类、排版、跳转。例如我的手帐主页:
最后,我的示例和观点,只展示出了星星点点的用法,还有更多有意思的用法,等待开发~
这是我的邀请链接,欢迎注册使用Notion
注:关于手账的意义:
- 自我管理,自我规划,自律
- 记录、温习回忆
- 自省
- 记录、调节情绪,解压
- 用意识控制生活,而非本能